無錫新傳媒
首頁 > 觀山路 > 首頁推薦 > 正文

青年文化空間|推動青年文化與城市文化交融互補

2022

11/28

14:43

來源

無錫日報

分享

  青年文化在現代社會生活中占據極其重要的地位。南京大學周曉虹教授在1988年即提出了“文化反哺”的概念,其含義是:隨著現代化進程的深入,社會文化的傳承方向從自上而下、由父及子的單向代際傳承,轉變為由年輕一代向年長一代傳遞新的理念、新的知識的反哺式代際傳承。這意味著,文化的更新迭代速度超過了以往任何時候。在這一背景下,諸如二次元、宅圈、電競等原先屬于亞文化的青年文化在某些領域一躍成了主流文化,成為了具有引領性的文化。

  近代以來,無錫一直是開風氣之先的地方,無錫的城市基因里藏著一顆敢想敢做的“青春之心”。不過,面對當前的數字化浪潮,在青年文化建設上,無錫青年群體的文化生活、精神世界相較周邊城市存在一定的差距,與城市能級也存在一定的脫節。

  在青年文化空間營造上,應處理好三個問題。

  一是如何讓“老城”不“顯老”。這就要平衡青年文化需求與青年文化表達之間的矛盾。當下青年文化以二次元、宅文化、潮玩文化等為主要表現形式,據統計,2021年,年齡段在10歲至24歲的無錫青少年有近100萬人。龐大的群體,既是巨大的消費市場,也是城市的活力源泉。但目前來看,無錫在城市更新過程中缺少對青年文化需求的積極呼應。比如,相對“小眾”的滑板運動在青年群體中受到熱捧,雖然在新城和部分新建的市民公園中有一些場地,但是,在老城區范圍內缺少足夠場地,不少年輕人只能自發利用一些空曠場所進行活動,當青年群體找不到合適的活動空間時,就很難讓城市的活力得到體現。

  二是如何讓“數字城”不“淺薄”。這就要平衡線上文化、網絡文化與線下生活之間的矛盾。青年文化與數字文化密不可分,在數字技術加持下,多數年輕人已習慣于在虛擬空間、數字空間中“游蕩”,而線下生活則成為一種數字生活之外的“調劑”。然而,既有研究表明,線上的交往活動由于缺乏包括表情、姿態、動作等在內的社交線索,其形成的社會關系往往更為脆弱、更具有流動性,而面對面的社交、手拉手的互動才能生成更有厚度、更有溫情的鏈接。在這一背景下,加之受疫情影響,青年交往從線上向線下“回流”成為一種新的趨勢,青年群體更加注重與同伴、同齡人進行面對面接觸。一個現象是,一些大城市出現了以青年群體為主導、以社交為紐帶的“市集經濟”,在“市集”中,青年群體找到了一些低成本乃至零成本的“輕項目”,以此開啟自己的創業生涯,杭州天目里藝術園區里的市集就是其中一例。無錫的一些商圈同樣做了一些嘗試,但是,這些項目往往是與商場策劃的各類季節性促銷活動“套打”,因此缺乏可持續性和總體規劃,“市集”也流于形式,無法成為青年群體展開社交活動的場所。

  三是如何讓“文化城”更“誘人”。這就要平衡歷史文化與青年文化之間的關系。青年文化追逐時尚,以“常新”為樂、以“求變”為上,城市空間的網紅化、城市歷史的流行化,是青年主動融入城市文化創造過程的表現。但是,如此一來,城市歷史就很容易在傳播中“走樣”,城市文化就很容易在網絡中“走形”,甚至變得媚俗。同時,在一些數字技術的加持下,城市空間的網紅化往往是以塑造一種虛假的美景、以傳遞一種欺騙的信號為代價的,即便能夠在短時間內增加流量,也是以犧牲長期積累的公信力為代價的。網紅城市要長紅,只能與城市的歷史資源緊密結合才能實現。比如近期無錫博物院舉辦了“來試人間第二泉——惠山茶會人文主題特展”,充分展現了無錫所獨有的茶文化,在城市空間中可以進一步凸顯這一主題,從而將室內展覽轉化為城市空間標志。

  當前的青年一代,不僅在文化需求上更為多元、在文化表達上更為個性,而且也更有積極性參與創造屬于自己的文化空間,城市管理者、市場經營者都要把握這一趨勢,以提升吸引力、增強交互性、構建沉浸式體驗模式為主要原則,為青年群體打造對味道、能投緣、有回甘的青年文化空間。(許松 無錫市文化研究會副會長)

Copyright(C) 1998-2023 wxrb.com All Rights Reserved無錫日報報業集團無錫新傳媒網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鏡像

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:32120170007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:110330069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:(蘇)字第00306號

蘇新網備2006009 蘇ICP備05004020號

又大又硬又黄的免费视频_在线观看免费人成视频色_在线观看国产日韩亚洲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