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
12/17
10:02
來源
無錫新傳媒網
分享
在無錫,15分鐘能做什么?居民從家步行出發的15分鐘范圍內,就能享受到活動中心、診所、藥店、健身點、市場、公園、養老院等場所提供的服務。
家門口的便民業態越來越多元、布點越來越密集,居民辦事越來越便捷、省時,記錄著市民生活品質的持續提升。以社區居民為“圓心”,以步行15分鐘距離為“半徑”,一刻鐘便民生活圈“圈”出一個多業態社區商業集群,這個圈也讓居民的幸福感越來越強烈。
織密便民網點,“圈”出城市煙火氣
“七八分鐘就可以走到樓下的生鮮超市買菜;樓下商業文化街上有書店,孩子暑期可以放在那里參加各種讀書活動;不想燒飯的話街上就有好幾家無錫老字號飯館。在家門口,基本生活需求都能滿足。”濱湖區美湖社區居民王英華對便利生活甚是滿意。
王英華所在的生活片區內,經貿路、蠡美路、美湖文化步行街、望山路沿線湖濱商業街等多家商務網點店鋪林立,生活氣息濃厚,能滿足不同年齡層居民的生活服務需求。去年,美湖社區就被列為無錫市15個試點社區之一,開始建設一刻鐘便民生活圈。“我心中的一刻鐘便民生活圈,就是日常所需的服務和商品皆舉步即達。”王英華說,這個片區已經接近她心目中一刻鐘便民生活圈的模樣。
遍布社區周圍的商業網點成為建設一刻鐘便民生活圈的依托。這種“便民”的內涵不止于此,還有通過各種社會資源和服務的下沉,多部門參與構筑起的“一刻鐘養老”“15分鐘社保服務”“15分鐘醫保服務”等便民服務多圈融合格局。
“你好,請問需要辦理什么業務?”“我想要辦理新生兒參保。”在太湖街道為民服務中心,工作人員正在為家住尚賢社區的群眾葉先生辦理醫保業務。“以前大寶辦理新生兒參保不能當場領卡,需要過一周后再去。二寶現在在這里可以實現即刻參保、當場拿卡,非常便捷。”葉先生說,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一些原本需要到市、區級別才能辦理的醫保服務。作為該市首批省級醫保服務示范點,在這里,報銷醫保、辦醫???、異地轉診、慢特病申報認定等服務事項,都可以一站式辦理,便民圈“圈”出了醫保辦理“加速度”!
政策加碼智能化提升,幸福“觸手可及”
消費不僅是外出逛街購物,還有生活的柴米油鹽。
近年來,無錫把目光錨定暢通經濟微循環的“毛細血管”,從社區商業層面發力,營造讓居民生活便利、消費放心的服務環境。品牌連鎖便利店入駐社區,建立高效配送體系,逐步拓展餐飲、快遞存取、家政服務、WIFI等便民服務項目;“睦鄰中心+農貿市場”模式提升改造蹄疾步穩,菜場里開辟圖書閱覽室和健身房、開展直播帶貨營銷,在保證“煙火氣”的同時不斷豐富功能……從家出發,步行不超過15分鐘,休閑、健康、社交、娛樂等生活需求統統被滿足,幸福“觸手可及”。
去年,無錫啟動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,“便民、利民、惠民”既是出發點又是落腳點,而幸福的密碼不僅有政策的保障,還有數字化提升加持。
萬科社區不少商戶把大數據應用到開店布局、進銷存管理、物流配送等各個環節;“智慧美湖”信息服務中心內,75塊大屏幕覆蓋集中顯示轄區293個高清視頻,實施“無縫隙對接”的精細管理。從無錫的實踐來看,能夠打造出“15分鐘便民生活圈”方便群眾辦事、享受生活,得益于無錫在信息化、服務方式等方面的創新。通過提升智能體驗,便民生活圈的應用場景也得以進一步優化和拓展,這不僅為實現便民服務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支撐,更讓便民生活圈這樣的“制度設計”匹配了為民服務的良性意愿,讓為民服務在“便民”和“提質”上見行見效、行穩致遠。
“軟硬件”同時發力,便民服務圈“立體充盈”
“方便快捷生活圈”的概念,多年前就成為城市改善群眾生活環境、提升生活品質的重要舉措。
近年來,無錫各便民生活圈快速發展,但也存在商業網點布局不均、設施老舊、新業態新技術新模式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問題。居民對新式書店、托育站、養老站、家政服務、維修點等布點還有更高的需求。這一次,要著力破解的重點在“社區商圈”。如何讓市民生活得舒心、便捷,是一個城市“以人民為中心”發展理念的直接體現,也考驗著城市建設者、管理者的智慧。成熟小區也想要“詩和遠方”!當前,各相關部門正根據各自分工,在硬件和軟件兩方面同時發力,讓一刻鐘便民服務圈不僅“密集無缺”,還要“立體充盈”。
根據《無錫市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實施方案》,未來,無錫將加快推進健身場館、文化設施、體育場館以及再生資源回收網點、生鮮農產品供應體系建設,優化便利店服務網點布局,鼓勵品牌連鎖便利店發展。力爭到2026年底,全市便民生活圈示范社區累計達到80個以上,全市建成區社區基本生活類服務業態平均配置率不低于80%,品質提升類服務業態平均配置率不低于60%。(本網綜合)
Copyright(C) 1998-2023 wxrb.com All Rights Reserved無錫日報報業集團無錫新傳媒網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鏡像
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:32120170007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:110330069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:(蘇)字第00306號
蘇新網備2006009 蘇ICP備05004020號